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不外乎家庭、學校、社會和自身。因為現在的青少年的成長離不開這些環境,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否,與這些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1.家庭教育失當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指出,在人的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家庭的情緒、文化氛圍及其背景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具有奠基性的影響,尤其對心理健康影響十分明顯。因家庭原因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傳統教育方法作祟——“棒打出孝子、出書生”的哲學,仍然深植于許多家長的心中,他們相信鞭下可以創造出奇跡,但是事實上卻只創造了孩子的心靈傷痕與一大堆的心理健康問題。②長輩對孩子過分溺愛——隨著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有些家庭變傳統的“棒打”為過度的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嬌生慣養和“望子成龍”式的強迫構成了一對矛盾。導致孩子不懂得構建物質與精神生活,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③家庭不和睦——父母之間經常處于冷漠、情感糾葛、吵嘴、打架,甚至離異,而無心思給予孩子軀體上的愛撫、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親近。致使孩子健康心理、人際交往關系能力的構建出現了問題或缺陷。④父母不懂得科學教育孩子的規律——對孩子的日常生活作息隨心所欲;學習教育缺乏規律和耐心;與外界交往特別是與同輩伙伴的交往隔絕等。沒有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規律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用腦、調節心理習慣。致使孩子依賴性強、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乃至膽小、怯懦、孤獨等心理問題發生。⑤父母言行不一致——父母教育要求孩子如何如何,但在行為中卻又不時表現出與對孩子要求不一致的言行來,使孩子產生心理矛盾導致心理健康問題。⑥父母在孩子身上發泄不良情緒,導致孩子心理與人格不健全。
2.學校教育的失誤
學校是培養社會建設人才的基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搖籃。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及教師育人藝術和教育學生的態度、方法是否得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不言而喻,不良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及某些教師教育學生的態度、方法低劣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教育失誤,是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這些失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校領導方面的失誤。①辦學思想不端正,不是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是在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上下工夫,而是趕浪頭、圖虛名——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學生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②用人不合理。不是把具有教育藝術、高度責任心以及良好教育態度和方法的教師安排為班主任,而是以主副科分類,不分青紅皂白安排主科教師。由于教育藝術、教育方法上的不合理,導致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③學科任課教師搭配不科學。“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已是眾所周知的心理學法則。教師也是具有個性、情感、人際親疏的活生生的人。用科學的方法合理搭配學科教師、優化組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反之,就會起阻礙作用,甚至出現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2)教師方面的失誤。①對學生期望不均等。期望在學生心理上會產生重要的作用一一教師對學生抱有積極的期望,相信他們能夠進步,有信心幫助他們,他們就會以積極的心態追求成長,進而取得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成績;教師對學生抱有消極的期望——不信任,缺乏信心,就會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消極影響,從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這種情況在學生身上是很常見的。②不能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無視個體的特長,忽視心理能力的培養,甚至區別對待或趕攆“差生”、武斷評價學生的前途。這樣做不但扼殺了智力發展上稍微遲一些的學生,而且使學生產生了心理健康問題或心理扭曲。③對學生的生活指導和行為矯正上的錯誤做法。如無視與放任自流、操之過急等。④無視教育過程的規律與方法,對學生濫施賞罰,使學生步入心理健康問題的行列。⑤不能因材施教,以身作則。⑥某些教師自身有心理或人格障礙,造成了學生焦慮、敵對、偏執及神經質等心理健康問題。
3.社會不良影響
與家庭、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相比,社會不良影響的特點在于它更偏向于直觀性、形象性、潛移默化性,更能影響和迎合一部分學生的需要,因而具有更大的誘惑力。社會不良影響包括許多內容,對學生最直接的影響有以下幾種:①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的影響。②不健康的網站對學生的誘惑使之心理畸形。③流散在社會上的同齡人或團伙的勾引。④其他耳濡目染的不良信息、行為的影響。青少年的信念每時每刻都在形成,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刺激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他們的感官,都在引起他們的心理及思維活動。所以心理學家認為,人所處的環境的直接影響與人的心理是永久相關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與社會學習的模仿、抄襲、認同、暗示等方式有著直接因果關系。如果教育者只重視課堂學習,而忽視了社會學習,或者社會學習脫離了課堂學習的主導作用,學生就有可能受到非認知心理的影響,而成為心理健康問題者。
4.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內因
內因即內部心理矛盾:一方面是由社會要求轉化而來的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已有心理發展水平尚不能滿足這種需求,二者的對立與統一,構成了青少年發展的根本動力。當這一矛盾通過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得到解決時,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就會過渡到一個更高級的階段,這就促進了他們心理的正向發展。反之,就會步人心理發展的反面——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強調的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外部的社會要求只有轉化為青少年的內部需要,才能構成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這就是說,對于成人的要求(社會要求),不但要使學生理解,而且要使他們接受,否則就不能轉化為他們的內部需要。事實證明,理解了的東西不一定被接受,這一點往往是許多教育者所不注意的。所以了解學生的心理矛盾,對于了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生長、適應和發展是個體成長與成熟的三大基本心理機能,如果這三個方面的內部心理矛盾和諧,就會使個體得以健康發展。反之,就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不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