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介紹
我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代碼130309)于2009年獲得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立,面向湖北、湖南、河南、浙江、安徽、江蘇、江西、山東、山西等省招生。本專業依托新聞傳播學省級重點學科優勢,形成了具有學科結構合理、業務能力過硬、科研水平較高等特點的教師隊伍。本專業擁有300平米的演播室以及近20間普通話測試標準機房,能充分滿足實踐教學需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目前,本專業正積極開拓學生課內外實踐基地,加快專業教室建設步伐,努力探索體育類節目語言傳播教學及人才培養新路徑。
二、培養目標與具體要求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等多學科知識與能力,能在廣播電視等傳媒機構和其他相關單位從事播音主持及新聞傳播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二)具體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播音學,以及藝術學、戲劇與影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普通話發音、播音發聲、有聲語言表達、廣播電視節目和欄目播音主持創作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播音學、藝術學、戲劇與影視學基本理論知識,具有與本專業相關的哲學、政治、歷史、經濟、社會、法律、心理、美學等多學科的知識;
2.掌握標準的普通話,應獲得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乙等及以上證書;具有良好的播音主持發聲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具有新聞、綜藝、社教專題等節目的播音主持能力,具有文學作品朗誦和影視劇演播、配音的創作能力;
3.熟悉黨和國家新聞宣傳報道的方針、政策和相關法規,具有新聞宣傳報道、節目制作的基本能力,熟悉基本的傳播技術及設備;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應變能力;
5.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和使用網絡、計算機的基本能力,計算機達到國家二級;
6.具備體育理論和主要運動項目的基本知識,并能在播音與主持工作中很好地綜合運用。
三、培養特色
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依托武漢體育學院學科優勢,以體育類節目語言傳播為特色,指導學生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拓展有聲語言傳播領域。教學采用大課、小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大課講理論,小課練實踐,小課教學貫穿大學四年學習。培養學生采、編、播能力,“借大賽做課堂,以實戰帶訓練,以實踐促教學”,用實踐帶教學的思路貫穿培養過程的始終。形成實踐、實習、實驗、創新、創造、創業“三實三創”的實踐模式。
在鼓勵本專業學生為學校大型賽事、文藝活動、學術會議擔任主持服務的同時,引導其參與電臺電視臺的節目制作實踐。與傳媒機構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生聘請校外導師,積極向用人單位推薦優秀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實踐活動,打造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品牌。
四、主干學科與主要課程
(一)主干學科: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
(二)主要課程:播音主持藝術導論、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播音創作基礎、廣播節目播音主持、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語言學概論、新聞學原理、傳播學原理、體育解說評論。
五、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和主要專業實驗
(一)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軍事訓練、社會調查、中期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等。
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大學四年,包括各個學習階段的專業實訓、實踐。通過專業教學和第二課堂組織、開展各種專業比賽;參與廣電媒體和社會組織的主持人大賽等各種專業比賽。遵循由淺入深,由單向到綜合的客觀規律,一年級以社會調查為主,要求學生提交社會調查報告;二年級進行中期實習,要求學生進入新聞媒體實習,并發表一定數量的作品;三年級要求進行采、編、播實踐訓練,并提交作品;四年級以就業為目的,進行畢業實習。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要求在第7學期結束前結合媒體實習、實踐經歷、設計選題,第8學期進行論文寫作和畢業答辯。
(二)主要專業實驗
普通話語音及普通話水平測試實驗、播音發聲實驗、語言表達實驗、文藝作品演播及影視劇配音實驗、廣播節目播音主持實驗、電視節目播音主持實驗、出境現場報道實驗、廣播和電視節目制作實驗等。
六、修業年限、畢業學分與授予學位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學生正常修業年限為4年(根據學籍管理條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遲1~2年),須修滿165學分方能畢業。其中,必修課(含實踐教學環節)131學分,通識選修課8學分,專業選修課26學分。學生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發給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條件的畢業生,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