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介紹
武漢體育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代碼130305)創辦于2012年。本專業依托新聞傳播學省級重點學科優勢,致力于培養能在廣播電影電視系統或企事業單位從事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目前擁有自辦媒體實驗室、演播室和攝影攝像等專業實驗室,能充分滿足教學實踐需求,全面培養應用型廣播電視編導人才。
二、培養目標與具體要求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策劃、創作、制作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能夠勝任廣播電視編導工作的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
(二)具體要求
1、具備較高政治水平、理論素養和藝術鑒賞等方面的能力;
2、掌握影視藝術學、新聞傳播學、廣播電視創作、數字媒體制作等相關基礎理論與實踐應用知識,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與較強的綜合應用能力;
3、掌握廣播電視業務技能,包括廣播電視節目的采編制作、策劃推廣、廣播電視的設備應用技術以及廣電媒體各層級的組織管理等;
4、了解平面媒體、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發展的總體格局與前沿動態,具有市場調研和社會交往能力;
5、具備良好的普通話、英語、計算機水平。普通話達到二級甲等,計算機達到國家二級,并具有一定的英語表達與寫作能力;
6、具備相關的體育傳播學、體育美學等理論基礎和主要運動項目的基本知識,了解國內外體育廣播電視傳媒的發展動態與發展趨勢。
三、培養特色
(一)目標特色:依托新聞傳播學院優勢學科,在大新聞傳播教育理念下,強調新聞傳播理論與廣播電視編導實踐技能并重,同時突出體育特色;在適應廣播電視媒體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著力培養能夠在各級廣播電視媒體勝任編導一職的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
(二)課程特色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依據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的總方針,堅持厚基礎、強能力、重實踐的原則,強調理論與技能并重;其次以“專業突出、方向明確”作為課程體系的基礎,課程設置一方面強化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技術+藝術”的學科特質,另一方面加強體育特色培養,注重與體育傳播學、體育社會學等交叉性學科的借鑒和融合;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轉向以培養專業實踐能力為主,適當增加實踐性課程比例,努力提升學生的實踐業務技能;完善教學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各類影視作品大賽。
(三)實踐特色
實踐性強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育的內在規律與學科特點。為彰顯這一規律特點,在課堂教學上,加強學界與業界的緊密聯系,以大量新近鮮活的實踐案例作為課程教學的內容,同時開設獨立的實驗實踐課程。同時,進一步完善校內外實驗、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目前,校內現有實驗室包括:攝影攝像綜合實驗室、電子平面設計實驗室、大型綜合電視演播廳、小型演播室、非線性視頻編輯實驗室、語音實驗室等實驗基地,另有報紙、校園廣播電臺、校園電視臺等自辦媒體,多層次展開教學實踐。目前正進一步更新和完善實驗設施、并與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以及湖北廣播電視總臺等知名媒體建立了高層次的實習實訓基地,搭建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交流平臺。
四、主干學科與主要課程
(一)主干學科
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
(二)主要課程
新聞學原理、傳播學原理、新媒體導論、廣播電視傳播概論、廣播電視編導、電視節目制作、影像語言、廣播電視采訪、廣播電視寫作、非線性編輯制作技術、廣播電視欄目與頻道策劃、紀錄片創作、文藝理論等。
五、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和主要專業實驗
(一)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軍事訓練、社會調查、中期實習、實踐作品集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等。
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大學四年,遵循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的客觀規律。一年級以社會調查為主,要求學生提交社會調查報告;二年級進行中期實習,要求學生進入廣播電視媒體實習,并發表一定數量的新聞作品;三年級以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為依托,進行媒體設計、報紙編排、紀錄片與微電影創作、廣告策劃、電視節目制作等形式的實踐訓練,并提交作品;四年級以就業為目的,進行畢業實習。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要求在第7學期結束前結合媒體實習、實踐經歷,設計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的選題,第8學期進行論文寫作和畢業答辯。
(二)主要專業實驗
攝影技術基礎、電視節目制作、電視節目導播、非線性編輯制作技術、影視分鏡頭設計與場面調度等。其中非線性編輯制作技術與影視分鏡頭設計與場面調度為獨立設置的實驗課。
六、修業年限、畢業學分與授予學位
廣播電視編導藝術本科學生正常修業年限為4年(根據學籍管理條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遲1~2年),須修滿167學分以上方能畢業。其中,必修課(含教育實踐環節)129學分,選修課38學分(公共選修課8學分,專業選修課30學分)。學生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發給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條件的畢業生,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