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常識
1.距今170萬年的元謀猿人、距今80萬年的藍田猿人、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的北京猿人和1.8萬年的山頂洞人是我國最早的人類。
2.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處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別發明了種植粟和水稻。
3.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廢除“禪讓制”,實行世襲制,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4.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
5.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在牧野打敗紂王,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6.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7.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先后起來爭霸的諸侯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出現了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
8.春秋時代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進化觀。其代表作為《道德經》。
9.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其晚年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和《春秋》。《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著作。
10.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孟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主張“民貴君輕”,實行“仁政”;韓非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主張改革和法治,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書,為春秋末期齊國人孫武所著。
1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12.為了鞏固在戰場上取得的成果,秦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防御工程——萬里長城。長城的興修,始于戰國年間,當時,魏、趙、楚、齊、燕、秦等國都筑過長城。
13.公元208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國再次統一。
14.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以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又為北齊所代替,西魏為北周所篡奪。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總稱為“北朝”。420年,劉宋取代東晉,此后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
15.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此外我國的鐵器、漆器、鑄鐵和鑿井技術也通過此路西傳。經此路由西方傳入我國的物產有良馬、香料、葡萄、石榴等。
16.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地震儀器的國家。
17.漢武帝時制定的“太初歷”,是我國保存下來的第一部完整歷法。
18.天文觀測記錄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陽黑子現象,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
19.東漢的《九章算術》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
20.三國時的數學家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
21.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
22.西漢時編訂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書,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華佗配制的全身麻醉藥劑,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23.隋朝時開鑿了世界上最長的大運河。
24.隋朝工匠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31.《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
32.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在醫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33.北宋時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并出現羅盤。
34.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35.元政府為管理疆域,實行有效的統治,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區的規模。
36.從1405年起,明成祖派遣鄭和前后七次航海,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創造了航海史上的壯舉。
37.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門的居住權。
38.來華傳教的歐洲天主教傳教士中,影響最大的一個是利馬竇,他第一個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紹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39.元朝時建立的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40.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是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
41.明后期,杰出的科學家徐光啟著有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手工業技術的成就,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42.明成祖永樂年間,政府組織編纂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
43.乾隆年間政府組織編著了《四庫全書》,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44.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規定割讓香港、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條款。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45.1856年至1860年間,英法兩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先后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46.1894年8月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1895年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47.1900年6月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同英德等八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成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8.中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早出現于洋務派舉辦的洋務企業中。
49.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百日維新”出現。
50.1894年11月孫中山率先組織了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
5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勝利,清政府瓦解,史稱“辛亥革命”。
52.林則徐組織編譯《四洲志》。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洋務思潮和洋務運動的前驅。
53.徐繼畬編纂《瀛環志略》,最先提出西方共和制符合中國“天下為公”的古道,最早提出實現中國近代化的經世主張。
54.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青年雜志》自2卷1號起改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
55.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6.1919年5月,李大釗在《新青年》上刊出一期由他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并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
57.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上海早期組織建立,其成員有陳獨秀、李達、李漢俊、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這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織。
58.1920年10月,李大釗、張國燾等在北京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這是北方最早的黨組織。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和浙江嘉興舉行。大會決定,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
59.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并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規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工農專政的政權,鏟除私有制,逐漸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黨的最低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東三省在內)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
60.1924年1月,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1.毛澤東在1928年10月和11月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著作,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
62.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63.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第一次指明了黨的工作要以農村為中心的思想,提出了關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觀念。
64.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65.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召開,重新肯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軍事路線,改組了中央領導。
66.1935年中共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67.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決定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68.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揭開全面抗戰的序幕。
69.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70.1948年8月,我軍連續發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
71.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會議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問題作了歷史性的決策。
72.1949年9月,人民政協一屆全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共同綱領》,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會確定五星紅旗為新中國的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把北平改名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新中國采用公元紀年。
73.建國初期黨和政府相繼組織了“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
74.1950年6月朝鮮爆發內戰,美國公然武裝干涉朝鮮內政,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0月19日秘密入朝,連續發動五次戰役,迫使美韓于1953年7月,在板門店與中朝簽訂《停戰協定》,朝鮮戰爭結束。
75.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76.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八大在北京召開。八大指出黨在新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