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諧、社會和諧。我們今天倡導的"和諧社會",其中的"和諧,,二字不只是指社會的一種狀態,更重要的是用"和諧"為"社會"作了定性。因此,"和諧社會"一問世,便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解決問題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出發點。中國是多民族、多宗教、多黨派、多階層的國家。
概括起來,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社會因素繁多、社會資源豐富的社會。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樣,"豐富,,也有二重性。不豐富,相互關系簡單,容易協調;豐富了,相互關系錯綜復雜,協調起來就難了。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中不同階層因在改革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現了分化和組合。首先,經濟體制的變革,國有企業的改革,工人階級逐漸在分化。就連純粹的產業工人,也因從事不同產業,如夕陽產業與高科技產業的工人,老工業基地與新興產業基地的工人,勞動密集型產業下崗職工與知識密集型產業技術工人等,因職業性質的明顯差異,其階級歸屬感和階級意識也有明顯的差異。其次,改革以來,一部分農民進入了剛剛興起的鄉鎮企業,轉化為企業職工。還有一部分農民進入城市后,由于沒有穩定的職業,形成了流民性質的群體。第三,知識階層在崛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戰略造就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新形象與新地位,知識經濟的出現又為知識分子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臺。第四,私營個體階層在發展壯大。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需要,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個體私營階層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參與政治的愿望與興趣越來越大,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有更好的外部經濟環境以獲取更大經濟利益。第五,企業經營管理階層逐漸凸顯出來。在計劃經濟社會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一直屬于黨政干部系列,不論是國家對他們的管理、任用、評價還是他們自身的定位都是以黨政干部的標準為標準。但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使得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有不同階層存在,不同階層之間就會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說,新的利益群體的出現,必然會使各階層在維護自身既得利益和預期利益的過程中產生各種矛盾,甚至沖突。有矛盾并不可怕,這也是擺在執政黨面前,考驗執政能力、檢驗執政理念、優化執政方式的難得機遇。
按照"和諧社會"理論,決定和諧的首要因素是財富的分配。不同階層之間的經濟地位是有差別的,有時還是有懸殊的。差別不大是正常的,懸殊過大是危險的。高低懸殊必然帶來不安寧、不和諧。因此,我們必須創建合理的社會分配機制,調整過高收入,反對灰色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提高所得稅,增加利息稅,擴征遺產稅,在政策上適當向困難群體傾斜,千方百計壯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