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不是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人們在發展觀上的不同價值取向。"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我們黨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作出的高度概括。它明確告訴人們,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把以人為本確立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片面地把經濟社會發展等同于經濟發展,把經濟發展等同于GDP增長,忽視了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之間的密切關系,忽視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忽視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人既是經濟社會活動的主體,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享有者。發展說到底是人的發展,是人的素質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質量的提高和生存價值的提高。不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發展,既沒有意義,又無從談起。
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應當堅持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層含義:其一,充分肯定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既要強調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又要強調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其二,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其三,在研究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時,既要堅持并運用歷史的尺度,又要堅持并運用人的尺度,真正著眼于依靠人、為了人。
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應當始終關注人的價值和意義。科學發展觀的落腳點在人,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程度和素質高低,決定著社會全面進步的速度和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不惟學歷、不惟職稱、不惟資歷、不惟身份,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形成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最大限度地釋放人的潛能,使人們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
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應當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貫穿于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