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生活品價格的上漲成為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價格波動是十分正常的市場現象,即使出現適度通貨膨脹,也不必驚慌失措。關鍵是,對價格上漲或者通貨膨脹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特別是深層次問題及產生的原因,要有清醒的認識,并能夠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第一個原因老百姓對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其實,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價格曾經出現過多次波動,波動幅度也較大,有的年份還高于現在。但是,在價格波動面前,老百姓沒有表現出恐慌。但是,面對去年以來的價格上漲,很明顯地,老百姓情緒有些緊張,生活壓力明顯增大,心理預期比較悲觀。是什么導致老百姓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大環境里,對價格的心理承受能力反而變得脆弱,這里面的原因不可不察:一是連續十多年的價格超常平穩,讓老百姓習慣于在平靜的價格中生活,經不起價格波動的風浪;二是此次價格上漲,從經濟全局看,是價格的結構性上漲,對老百姓而言,則是通貨膨脹,因為,與老百姓生活最為密切的農副產品、生活用品價格都上漲較快;三是社會總財富迅速增長,貧困人口掌握的社會財富卻在下降,相對貧困人數增多,導致整個社會對價格變動的適應能力下降;四是社會保障制度嚴重滯后,對貧困人群缺乏正常的救助機制;五是地方政府駕馭復雜形勢的能力不強,在價格上漲面前無所作為或難有作為。
第二個原因地方政府執政目標和執政思路存在偏差。雖然說,按照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治國方略,地方政府都在層層級級傳達貫徹,大會小會布置動員,文件媒體進行宣傳。但是,透過此次價格上漲,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很多地方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這個問題上,還僅僅停留在文件、會議、通知和媒體上,還沒有真正融入于執政目標和執政思路之中。一個擁有約9億農民的國家,卻養不“活”一頭豬,而且這是在國家取消了農業稅政策的大環境下,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個問題,暴露了地方政府執政目標、執政思路出現了偏差。說白了,就是對政績的理解太過偏面,太過浮躁,只把上級領導看得見、摸得著的工程、項目等作為主項,作為政績的立足點,而把與老百姓生活最為密切的工作作為了副項,作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才直接導致價格上漲首先從農副產品開始。因此,通過此次價格上漲以及防止出現全面通貨膨脹,地方政府應當好好反思一下,到底該怎樣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第三個原因政府協調經濟與社會以及把握經濟全局能力的薄弱。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此次結構性通貨膨脹對我國經濟不會有太大的沖擊,更不會形成經濟危機,但卻會對社會基礎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此次價格上漲,受影響的主要不是經濟實體,而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令人擔心的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在社會財富大量增長的同時,財富的集中度也越來越強,少數人掌握多數社會財富的現象日益突出,社會公認的“窮人”在增多,一旦爆發全面通貨膨脹,將極大地激化社會矛盾。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各級政府的發展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各級政府的發展追求和對企業的要求看,各級政府都在追求高、新、尖,大、優、強。從國家強盛、政府強大來看,這樣做并沒有錯。但是,從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來看,就有失偏頗了。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要想真正國力強盛,首先必須人民富裕安康。人民靠什么富裕安康呢?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僅僅依靠高、新、尖和大、優、強是不夠的,還必須擁有大量的中小企業,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和生活問題??墒?,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去放下大、優、強的“政績”企業去關心那些少出或難出政績的中小企業呢?中小企業不發展,百姓的就業和生活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要知道,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中小企業都是政府重點支持和扶持的對象。老百姓的就業與生活都解決不了,在價格上漲與通貨膨脹面前,當然會驚慌失措了。因此,各級政府必須調整發展思維,在重視“政績”工程、“政績”企業的同時,更加關注和扶持大量的中小企業發展,搞活民生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