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第二,強調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第三,強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第四,強調正確處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擴大就業的關系,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客觀依據:第一,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傳統的工業化模式雖然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是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且出現過嚴重失業問題。第二,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科技大趨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的各個市場進一步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第三,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得出的正確結論。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傳統工業化道路:①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相對于發達國家曾經走過傳統工業化道路而言的。所謂傳統工業化道路,一是指發達國家的對外擴張和掠奪;二是指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或者說是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三是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破壞;②中國選擇的是一條以和平發展為目標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集中體現在一個“和”字上:我們對外是和平發展,不是靠武力擴張去掠奪別國資源;對內是和諧發展,不是靠拼資源消耗去搞掠奪式經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講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如何實現新型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要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最重要的是處理好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根本上說,工業化過程就是伴隨科技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目標是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