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價值和價值觀念。一切文化產品都必然通過它的思想內容、科技含量審美情趣、風格式樣等負載一定的價值取向,傳輸一定的價值觀念。由于人們地位和利益等差別的存在,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念從來是多層次、多樣化、也包括多元化的。在多層、多樣、多元的價值觀念中,與階級利益和國家政治相聯系、因而地位和作用都比較特殊的那部分,被叫做“意識形態”。社會上的意識形態總是多元的,而一個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卻只能是一元的,不能是多元的,歷史的邏輯就是如此。因此有人擔心:一旦開放文化市場,讓文化產品作為商品聽憑消費者選擇,就可能導致多元價值觀淹沒主導價值觀,落后文化沖擊先進文化,我們就難以貫徹正確導向,西方意識形態的“和平演變”就有了可乘之機,等等。由此對文化走向市場持懷疑和否定態度,就是所謂的“思想僵化情結”或“意識形態誤區”。
不難看出這一誤區的要害,在于它表現出對人民群眾的不信任和對自己意識形態的不自信。從理論徹底性和信念堅定性的角度看,這里涉及兩個帶根本性的前提:第一,我們的意識形態是屬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還是來自大眾之外、僅僅由少數人掌握的?第二,我們的意識形態是不是科學的、先進的,因此經得起實踐和歷史考驗,不怕面對多層、多樣、多元化競爭的。如果這兩條都明確而且肯定,堅信我們的意識形態越是面向群眾就越會被群眾理解和接受,越是面向實際就越能顯示它的威力,那么就沒有理由害怕和反對文化進入市場,而是自覺地積極地理解和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堅定地推進文化體制的改革。相反,那種過分的意識形態自我壓抑、自我封閉,只能說是暗含著對人民群眾的不信任和對我們自己的意識形態的不自信,這正是僵化觀念導致思路單一的結果。
其實從歷史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是在全世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圍攻中成長和發展的。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越是和實際相結合,越是面向實際并被群眾所掌握,就越是有生命力。在意識形態問題上不相信人民群眾,其實也是“精英文化情結”的一個延伸。它導致文化上的自我封閉、孤芳自賞,也使得我們對許多問題的處理方法變得簡單、保守,越來越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缺乏效率。因此我們也要反思,對傳統意識形態中那些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落后的,或是狹隘僵化、導致“三脫離”的東西,要予以糾正。堅信我們的主導意識形態是和人民大眾的利益一致的,馬克思主義是在斗爭中發展的,我們的意識形態就不會成為拒絕文化體制改革的理由,而是成為積極探索改革創新的精神動力和指針。
我們黨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意識形態。其中最根本的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并且要充分尊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我們文化體制改革的各項措施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充分保證和落實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這就要把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要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不承認文化需要的多層次,企圖用封堵的辦法去統一、“純潔化”,結果是使許多正路不通,邪路反而有市場。我們應該用開放的、多樣化的積極態度去組織和引導,我們意識形態的親和面就大,團結力、凝聚力就強,意識形態教育的成效就會好得多。
總之,文化有它的邏輯,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思想內容,如果沒有思想內容的開放和發展,文化體制改革是不可能進行下去的。當然,開放不是放任自流,如何在多樣化的市場環境中把握好意識形態導向,也許正是要通過體制改革和創新來解決的重大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