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的成功,給了中國人這樣的信心:中國人能夠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距離,公有制可以和市場經濟相結合。但是,像海爾這樣成功的企業,在國有企業中還為數不多。為了更多的海爾能夠脫穎而出,還要下大力氣解決改革攻堅階段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問題有:
第一,必須加快政企分離的步伐。政企不分是國有企業難與市場經濟相融的原因之一。海爾成功的關鍵在于自主經營。海爾起步時,由于是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沒有政府干預,這使得海爾可以自由地遨游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之中。有了這種自由,它可以忍痛親手砸毀質量不過關的產品,強行向員工灌輸一種經營理念和管理手段;可以尋找時機運作資本經營,創造條件將成熟的企業公開上市;可以決定企業的兼并重組和多元化經營。正是由于這種自由,激發了海爾巨大的創造力。而許多與政府之間的產權關系、所有權與經營權關系以及利益分配關系涇渭不分的國有企業,一方面被政府制約了活力,另一方面又滋生了對政府的依賴性。海爾的成功與困境中企業的問題都充分說明:政府不能經營企業,同時政府也管不好企業經營。由此,各級政府應該把轉換政府職能、歸還企業法人財產權作為改革的當務之急。
第二,造就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戰略眼光的中國企業家隊伍。企業成功取決于戰略管理。 而正確的戰略確定后,企業經營管理者就是決定的因素,如果沒有企業經營者正確地實施戰術,這個戰略要么變形,要么流產。在海爾的成長過程中,正是由于張瑞敏具有的品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的頭腦及所創造的一系列理念和方法,如斜體球體論、賽馬不如相馬、本土化等,才使海爾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如果把海爾比作一艘或者·組艦隊,那么,張瑞敏就是指揮其到達光輝彼岸的“船長”。
中國當前面臨的任務是: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實現“三步”走的宏偉戰略等,需要有一批像張瑞敏這樣的可與世界500強相匹敵的中國企業家,因為國與國的較量說到底是人才的較量。為此,各級政府應擔負起造就中國企業家的歷史任務。首先,為企業家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提供其匯入世界500強之林的政治保證和政策支持;其次,要從制度上根除企業家與行政官員的一身二任現象,培育企業家市場,對經營不善的廠長、經理,規定其在一定時期內不予使用;再次,幫助中國企業領導人完成由創業人向職業經理人的轉變。
第三,加快國有企業組織的體制改革。海爾的資本中心、利潤中心、成本中心的三級經營管理組織體制,較好地解決了權利的“集中”與“下放”的關系問題,為其實施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提供了成功的范例?,F存的直線職能制組織結構及所派生的分配制度,是企業平均主義的根源,壓抑了員工的創利積極性。實行事業部制度可以將產品與產品之間、工序與工序之間的權利和利益劃分清楚,從而調動起每個人的積極性。
海爾從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為國有企業樹立了典型。深入研究海爾的發展戰略,不僅對國企扭虧脫困有指導作用,而且對于當前如何應對經濟一體化挑戰、如何適應加入WTO的國際環境等問題,都會給予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