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必須認清我國經濟發展條件的變化
一是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導致資源性產品價格上升。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資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國內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使我國工業發展依靠資源性產品進口的程度不斷提高。到2006年我國石油進口量已占石油消費量的40%,鐵礦進口量已占國內需求量的50%,進口的鋁土礦占國內需求的比例為33%,進口的銅礦占國內需求的50%。另一方面,我國工業構成中的重化工業顯著提高。重工業與輕工業之間的比例由1998年的55∶45變為2006年的69∶31。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的比重上升,加劇了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在資源供給緊約束的情況下,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工業生產成本上升。
其次是勞動力成本上升顯著加快。從總體上講,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現階段仍然具有勞動力價格便宜的比較優勢。但這并不等于我國可以長期保持低工資水平不變。持續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我國人口總量已進入低增長時期,城鄉青壯年勞動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對農村、農業和農民政策的不斷調整,農民從事農業的收益逐步提高。在這一背景下,工業部門勞動力的供給呈現下降趨勢,工業工資水平不斷提高是個必然趨勢。2006年與2000年相比非農產業職工工資水平上升了一倍。
三是企業的資金供給條件和人民幣匯率不斷變化。銀行貸款利率的多次上調,加大了企業資金成本;目前銀行一年期貸款的基準利率比2002年提高了將近25%;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逐步升值,使我國的貿易條件發生新的變化。從 2007年7月1日起,國家降低了2200多種商品出口退稅的稅率。這些變化,使我國制造業企業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相對下降。
四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成本在逐步提高。在現代社會化的大生產條件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中運行的。企業既要追求利潤最大化,也要兼顧外部經濟性的要求。利潤最大化是有條件的,即在追求出資人利益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提高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污染物的治理以減輕環境污染,都會增加工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五是國際經濟關系的變化。我國進出口貿易規模日益擴大并成為位居世界前列的貿易大國,加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我國出口產品遭遇的貿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別是通過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技術標準措施,提高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上述變化不是暫時的、個別的,而是長期的和全方位的。它直接制約和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和效益。應對這些變化的根本出路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式增長轉向集約式增長,使經濟發展轉移到提高資源配置和運行效益的基礎上。
二、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系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轉向又好又快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治理和保護標準不斷提高,勞動力的成本逐年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國際貿易摩擦增加。在這種大背景下,粗放型的高增長將難以持續。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改變過度依靠能源、原材料、土地資源的大量投入、壓低農民工低工資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狀況。今年上半年,我國GDP比去年同期增長11.5%,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8.1%,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5.9%,居民消費品零售物價上漲了4.4%。這種高增長如果持續下去,有可能轉向經濟過熱。對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規模繼續實行從緊控制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三、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產業結構是生產要素配置的結果,同時又是再生產過程的新起點。我國工業結構的突出矛盾表現在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生產集中度低、生產工藝和技術落后、能源消耗高、嚴重污染環境的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全國工業增加值平均只有28%左右。在工業成本構成中,80%以上是轉移的物化勞動,資源耗費高是我國工業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物化勞動的消耗是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的最重要的途徑。資本密集型行業應推進生產要素向大型企業集中。這種集中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人認為提高基礎產業進入門坎,資本密集型產業向國有大企業集中抑制了民營資本進入基礎性產業,不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從法律上和政策上看,并不存在阻礙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密集型基礎產業的障礙,但是民營資本的進入,必須適應資本密集型產業有機構成高、資本投入強度大的特點。在煤炭開采、火力發電、石油化工,鋼鐵及有色金屬冶煉與壓延、水泥、玻璃等工業,要以大型和特大型企業為主導,淘汰那些規模不經濟、技術經濟指標落后、嚴重污染環境的中小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