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公務員考試重要資料《理論熱點面對面》
18、由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為什么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上學不用交學雜費,每年還有300元生活補貼,我覺得這一切都像在夢中!"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一個初中生的真實心聲,他在2006年輟學后又因免除學雜費政策的施行而得以重返校園。2007年,我國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從2008年秋季起,又將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這一項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使得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付不起學雜費而喪失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國家致力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縮影。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一個永恒主題,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價值取向。人類自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由于私有制、剝削和壓迫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極大的不平等。從此,人們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期待和設計,始終貫穿著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向往與追求。但是,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以往思想家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馬克思主義第一次把公平正義的實現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指明社會不公的根源在于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剝削制度,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正義觀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論基礎。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貫主張。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一項政治主張和奮斗目標。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設計和建設都包含著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納入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之中。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同志強調要把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作為涉及全社會的重要戰略問題加以解決。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明確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標,強調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由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團結進步,這表明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社會追求的價值目標。對于社會和諧來說,公平正義則是其前提條件。公平正義是協調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既能促進各方力量的“合”,也能推動長治久安的“和”。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內在統一的。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以人為本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只有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只有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好各個領域的關系、兼顧好各個方面的利益,才能不斷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才能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途徑。黨的十七大報告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無論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還是“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O二O年比二OOO年翻兩番”、“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等,這些新要求無不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加速,以及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變革的加快,一些突出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利益群體,產生了多樣化的利益需求,社會關系更為復雜,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出現新情況。尤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因此,把逐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要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逐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不斷促進社會和諧。這兩大任務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統一的整體,貫穿于整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