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地農業專業合作社蓬勃興起,已經成為了匯聚農戶力量合力參與市場競爭,壯大現代農業的新載體。針對當前農業專業合作社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影響,以及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網點建設、營銷策略方面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結合縣域經濟(泊頭市)的發展實際,泊頭聯社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影響
近幾年來,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新興“三農”合作、互助組織,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有效起到了促進農業增產、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泊頭市是一個農業大縣,既屬于北方糧食主產區,又是馳名中外的“鴨梨之鄉”,全市梨棗果樹種植面積25萬余畝,梨棗果品年產量55萬噸。由于農業基礎較為雄厚,泊頭市成為“河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示范縣(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率較高,達到了68.4%。截至目前,泊頭市共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家,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88家,全市目前參與合作、互助經營的專業養殖(種植)農戶約2200余戶,畜禽存欄總量達到436.3萬只(頭)。
農村專業合作社在加快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化進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對處于面向“三農”最前沿的農信社產生了諸多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一是農業專業合作社資金運作模式日臻完善,造成農信社涉農存款大量流失。目前,泊頭市88家農業專業社(組織)中,既有在市縣鄉(鎮)等職能部門登記注冊的,也有農民自發、互助成立的農業合作組織,隨著其近年來的不斷發展壯大,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入社農戶不斷呈現遞增之勢。由于農村專業合作社在入社過程多農戶一般需繳納數百元元甚至是上萬元不等的入社經費,作為本金并參與紅利分成。僅以泊頭市2000戶入社農戶,入社費為平均500元的最低保守數字計算,既已匯集約數千萬元的資金,尤其是對主要面對農村存款市場的農信社造成巨大的沖擊。二是農業專業合作社資金融通方式簡便、交易活躍,對農信社的“三農”資金投放形成分流。從泊頭市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組建方式來看,雖是政府積極引導,但主要是由農民自己組成,從行業分布來看,以種、養殖業為主,它們以技術信息服務為主要活動內容,經費來源以經營管理收入為主,以政府、部門、公司扶持資助為輔。由于其在農戶入社階段采取收取農戶入社經費進行本組織經營資金,具備一定的資金投放實力,且熟悉當地農戶經營狀況,了解農戶資金需求,掌握農戶家庭信息,所以農村專業合作社在放款條件上較為寬松,方式較為靈活,實際正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加之目前對該類組織監管較為薄弱,造成其在資金發放額度及利率額度調整幅度較大,吸引了很大一部分農民群體,對以農村為主要傳統信貸市場的農信社客戶形成了分流,影響了農信社的資金投放。三是對農信社的中間業務拓展造成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在生產資料采購、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諸多重要環節皆是由依托專業合作社(互助組織)完成的,該組織對農戶的生產、銷售、市場、盈利情況及運作模式掌握較為明確,容易防控其經營的風險點,為其購買適合其生產經營實際的財產保險,收窄了農信社在“三農”市場的中間業務增收渠道。
二、當前機構網點服務網點建設、營銷策略方面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
以泊頭市為例,泊頭市目前擁有8家金融機構,金融營業網點50余處,其中面向主要接觸“三農”一線的有農業銀行,中小機構有農信社、郵儲銀行、滄州銀行。其中,泊頭農信社現有營業網點26個,覆蓋泊頭市區及鄉鎮,員工448人,專科及以上學歷241人,占總人數的54%。
在網點建設和服務設施方面,農信社落在了各家金融機構后面,大部分網點的外部形象、給排水、供電、取暖、安全等要求按照目前的標準都不能嚴格達標。干凈整潔的良好辦公環境,牢固穩妥的安全保衛設施、組織良好的社會形象更是無從談起。
在經營策略方面,“立足三農,面向城鄉,服務地方經濟”是農信社的經營宗旨。目前,泊頭市農村信用社辦理業務范圍包括吸收公眾存款、儲蓄存款通存通兌,銀行卡業務;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國內結算、電子實時匯兌;辦理銀行匯票承兌與貼現;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從事同業拆借等業務。截至2010年末,農信社占全縣存貸款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7.17%和61.55%,為泊頭市服務網點最廣、存貸款總量最高、支農力度最大的金融機構。
作為支持“三農”工作的金融主力軍,在近年來,在泊頭市農信社健康快速發展,內控制度持續完善、利潤指標連創新高的同時。尤其是今年以來,泊頭聯社擦亮前臺“小窗口”,依托服務全力吸納存款,深度了解城鄉市場,全力滿足“三農”資金需求,并且持續加快推進電子銀行建設,深挖創收源泉。但是業務較快發展的同時,同樣暴露出諸多問題和不足。具體表現在,一是金融服務品種單一,競爭力不強。當前信用社只能提供傳統的存款、貸款、匯劃業務,中間業務、電子銀行業務等新興業務基本處于起步階段,無法滿足客戶快捷化、多樣化、全天候的服務需求。農信社在信貸方面貸款時對抵押品的選擇過于單一,抵押資產一般只限于土地、房產和部分設備,大多數的農戶無法滿足其條件,而小額信用貸款的額度又太小,并且放款周期短,由于農業的生產周期長、管理成本高、見效慢、比較效益低、抗自然災害能力差、風險大等天然特性,導致農信社的信貸服務產品競爭力較差。二是網點建設嚴重滯后,“提形象”壓力極大。由于目前農信社大部分網點的給排水、供電、取暖、安全設施、辦公桌椅等按照目前“雙星”創建的最低標準要求都不能達到,嚴重影響了信用社的外部形象,制約了業務開展,影響到信用社員工的集體榮譽感和士氣,并給安全保衛工作埋下了嚴重隱患。
三、幾點建議
(一)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規范民間金融行為
在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互助組織)的調查中發現,有過相當比例的農戶(包含大部分加入合作組織的農戶)有過民間融資行為,農戶在出現資金需求時,農戶的首選是向親友、鄰居借貸,而非向農信社提出申請。民間金融行為優勢在于利用親情、友情、鄰情等便利因素建立起來的“關系借貸,很好地適應了農村個體經濟和小規模生產經營對資金需求量較小、時段長短靈活、取得方式便捷等的顯著優勢特點。監管部門應制定統一公開的市場準入與退出制度,規范民間金融行為,對其進行積極引導,既可有效防范當前“三農”工作中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又能促進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為優質農戶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進而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良性發展。
(二)建議農信社盡快推出較為穩定、成熟的網上電子產品
以泊頭為例,泊頭冶金鑄造、梨棗等工農業產品行銷全國,各類企業的駐外辦事分支機構眾多,金融結算匯劃頻繁。目前我縣除農信社、市商業銀行外,其余6家金融機構均設有較為穩定、成熟、便捷的全天候網上電子銀行產品,已經被縣內社會各界廣為認可。與其他金融機構暢通的結算渠道相比,農信社當前參與的“農信銀”、“人行大小額支付結算系統”匯劃收費偏高、匯劃金額、匯劃時間、場所等約束性條件較多。且,ATM機自助服務功能較少,通訊信號穩定性偏差,POS機劃轉金額限額較低、手續費偏高,既影響了部分顧客來農村信用社辦理業務的熱情,也阻礙了存款組織工作的開展。
網上電子銀行業務不僅是為顧客提供虛擬化、網絡化、安全快捷的結算平臺,更具有成本低,有效緩解柜面壓力的獨特優勢,也能充分展示農信社的核心競爭力,建議市聯社協調上級有關部門,盡快推出較為穩定、成熟的網上電子產品,為城鄉百姓提供一個安全便捷、全天候、多樣化的結算服務渠道,改善農信社支付結算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