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銀行業乘整體經濟順周期發展之契機,實現了全方位、高速度的發展與提升,農信社也在經濟順流的大潮中,迅猛發展,隨之壯大。中國銀行業在以國內調控宏觀經濟“軟著陸”、“硬著陸”的深厚經驗為保障、勢頭之猛、程度之深的背景下高速發展,體制變革依然是影響銀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變量,適應時代要求的探索與改革仍在進行。在未來5-10年,即“十二五”期間,金融運行的“大緩和”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中國經濟金融運行在體系、制度、市場、產品等諸多方面將不可避免地調整應對,銀行業作為目前中國金融運行體制的基礎,更需要全面分析宏觀環境變動和圍觀市場需求,而作為銀行業扎根基層的農信社,更要未雨綢繆,進行調整與轉變。農信社面臨著白熱化的市場競爭,有著挑戰,也有著機遇。
一、農信社面臨的挑戰
(一)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外資銀行入駐中小城市,間接“逼近”農信社領地。
面臨激烈的金融競爭,農信社不再是農村市場、小城市的“獨老大”,而是面臨著商業銀行的“政策回抄”,郵政儲蓄銀行的“對門競爭”,同時,外資銀行、股份制銀行入駐中小城市,無疑使本已競爭異常激烈的中小城市的商業銀行,更加“迂回”的抓住城鎮市場,“搶攬”一批優質客戶,從而使農信社在一定程度上損失了部分優質客戶或是潛力客戶。
(二)民間拆借市場異常活躍,人人貸(P2P)風起云涌。
由于融資結構在多元化發展,民間拆借市場異常活躍,民間游資規模巨大,不受央行監控。就目前銀行外的各類融資規模已接近甚至超過全社會融資總量的“半壁江山”,然而“禍不單行”,P2P貸款興起,摒棄了銀行這一吸存放貸的傳統媒介,建立一個網絡平臺,愿意將閑置資金出借的個人,以及有貸款需求的個人,將信息發布在該平臺上,并自行配對。在目前,在銀行小額貸款通道不暢的環境下,“草根金融”隨著銀行信貸的收緊更加生機勃發,從而充斥了農信社的貸款環境和貸款客戶,打亂了農信社的貸款規劃,面臨著一種“有苦說不出的”狀態,一心想要放大貸款投放量,但又受種種監管和存貸比等多項指標的約束,對這種民間拆借市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抵擋與遏制。
(三)農信社自身主觀原因出發,服務體系效率低,公平性不到位。
一是由于農信社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窗口過少,辦事效率差,客戶在辦理業務時排長隊、常排隊的現象時有發生,少則一個小時,多則半天時間,致使客戶浪費大量時間,從而直接影響了農信社的服務形象。
二是信貸管理政策調整之后,貸款權限上收,農信社的貸款審批占線過長、環節過多,不適應縣域貸款“少急頻”的需求,致使客戶貸款難度加大,錯過了投資或生產的最佳時機。
三是農信社金融服務水平偏低,弱勢農民群體難以享受到現代的金融服務。農信社金融支付結算服務體系建設落后,金融產品缺乏,金融宣傳不到位,農民對現代金融知識和投資理財產品掌握甚少。
四是農信社金融產品創新仍顯不足,信貸產品針對性不強。目前,農信社雖然推出了較多融資新產品,但實際投放額微乎其微,貸款滿足率較低,無法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的貸款需求,尤其是針對不斷涌現的各種新型組織和縣域經濟主體資產特點創新的產品不多,因沒有有效抵押擔保物等原因貸款投放明顯不足,而小額信用貸款限額不能適應當前規模化種養殖的需要。
(四)農信社面對的縣域經濟弱質特征制約縣域信貸投入。
一方面因縣域工業大多競爭力不強、農業受自然災害影響大、大多數農村合作組織管理松散等,縣域信貸投放風險較大,農信社投入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縣域多數是小企業,沒有抵押資產。缺乏抵押擔保是目前農信社投放貸款未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地方政府對農信社的引導作用有一定局限性。
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包括進一步建立健全專項財政貼息、信貸風險補償和信貸投入獎勵等措施。二是政府推動社企對接的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包括通過政策對接、規劃對接、項目對接等,推動社企溝通,形成多方合作共贏的局面。
二、農信社發展的機遇與途徑
(一)“十二五”期間金融業發展面臨變局,農信社改制刻不容緩。
在金融創新沖動日趨強烈的背景下,如何改變傳統存貸利差盈利模式,找到替代存貸利差盈利模式的新的業務和運營體系,將是農信社發展必然經歷的深刻變革。“巴塞爾協議Ⅲ”針對交易對手風險管理,突出強調了“內部評級法”的使用,從側面反映出對銀行內部風險定價能力提升的“期望”與鼓勵,著力提高內部風險定價能力已成為銀行業包括農信社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百舸爭流,奮楫者先”,農信社要在變局中持續發展,勢必要不斷變革,推陳出新。河北農信改革試點工作在全省范圍內全面鋪開,這標志著河北農信開始了最全面、最深入、最徹底的改革,農信社改制將在企業治理、架構設置、經營機制等方面突出高效、靈活的法人機構特點,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將對戰略文化、人力資源、品牌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二)選擇模式、細分市場是農信社發展的基礎。
以中小企業為基本客戶群體,做深做透小額信貸市場是農信社的主要發展方向。當前,由于中小企業起點低、規模小、抵押物少、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因素,造成中小企業既是弱勢群體,也是貸款風險相對較大的群體。如大城聯社根據自身縣域市場特點,摸索出了“看老板、看家底、看下家”的“三看模式”。“看老板”就是看企業管理者的人品、信譽和能力;“看家底”就是看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看下家”就是看購買該企業產品的客戶實力如何,若下游客戶實力較強,產品銷售就穩定,貸款安全性就高一些。同時,根據行業特點,推出了“存貨質押”貸款,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而實現雙贏。
(三)貼近服務、金融創新是農信社發展的關鍵。
一是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凈化服務“軟環境”,逐步提高全體員工的職業道德素質。尤其是在合規年活動深入開展的今天,更要注重“前臺”服務的質量與“后臺”管理的嚴密,將“合規管理,微笑服務”牢記在每位員工的心中,應用在實踐中。
二是加快結算渠道的開拓,加快金融產品的創新,逐步滿足日益強大的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將農信社的金融產品、金融政策宣傳到每街每戶,做到“四進三送”,將農信社好的政策、好的產品讓每位農戶都了解,都清楚。
(四)緊抓國家政策傾斜農村發展的契機,繼續加大支持“三農”之力度。
目前,國家政策傾斜農村的發展,農信社要積極把握好這一外部機遇,加大支持農村經濟、農業經濟、農民經濟的發展步伐,真正做好“農民自己的銀行”,在堅持信用為本、合作共贏的經營理念時,把承擔“三農”建設責任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