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上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有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緊密聯系。作為地方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應認真分析研究當前農村金融工作新形勢,認清當前所面臨的風險、挑戰與機遇。
一、當前農村信用社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政策風險。目前政策風險主要表現為:受國家宏觀調控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部分限制性行業及相關企業發生資金鏈斷裂,無力償還貸款;由于國家深化土地改革,嚴格土地管理政策的出臺,土地審批從緊,部分在建工程或開發項目被迫停工或撤銷,導致貸款逾期;由于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盈利能力下降,企業還貸能力下降等。
(二)流動性風險。從總量上來看,農村信用社普遍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受農村村級經濟股份制改革、土地政策趨緊及物價上漲刺激消費、民間借貸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資金來源不足。由于相對缺乏低成本的穩定的資金來源,存貸比居高不下,流動性風險較為突出。結構上來看,農信社資產質量仍不理想,信貸資產結構仍不合理。
(三)道德風險。農村信用社信貸人員違反信貸規章制度,隨意超越權限,發放人情貸款、關系貸款,造成資金損失;會計、出納人員篡改賬目,或偽造存單、匯票等侵吞儲戶存款和客戶資金。
(四)操作風險。首先是業務操作引起的風險。農村信用社的一些員工缺乏風險意識,往往有章不循,麻痹大意,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操作失誤引起的風險,二是規范化執行不到位引起的風險,三是責任事故引起的風險;其次是制度設計引起的操作風險。內控制度不完善是目前農村信用社系統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少明顯陳舊的規章制度或操作程序未能與業務發展、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保持同步,有些制度不夠細化,不易于操作。
二、農村信用社風險防范之對策與建議
風險防范是金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滲透到企業每個組織環節、每項經營管理活動和每個日常行為之中,提高風險防范意識。認真研究新形勢下可能出現的新的風險領域和苗頭,制定和落實風險防控預案,切實提高風險防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提高風險防范認識,樹立科學發展觀。
風險防范,首先要求農村信用社從觀念上樹立起科學的發展觀。要正確處理好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發展與防范的關系;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股東利益、存款人利益與員工利益的關系。從過分追求數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外延式的發展方式轉變為以效益為目的,以質量為前提,以規模為手段的安全運營、持續發展的內涵式發展模式上來。通過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科學轉型,樹立正確的風險觀,把風險防范作為經營管理的重心,提高整體抗風險能力。
(二)強化資本約束理念,完善風險防范體系。
農村信用社要強化資本概念,強化資本約束和資本監管。一定的資本充足率是金融機構生存的基礎,是進行資產規模擴張的安全依據,是對社會負債規模的“警戒線”。資本作為抵補風險損失的最后手段,對農村信用社的穩健經營具有重要意義。在強化資本約束理念,建立健全資本補充機制的同時,建立全面風險防范體系。應將操作風險、信用風險、流動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及其他風險以及包括這些風險的各種金融資產組合,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納入到統一的風險防范體系中,依據統一的標準對各類風險進行測算,依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進行控制和管理。
(三)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弱化道德風險。
對金融企業來講,只要有金融機構存在和金融業務活動產生,就應當有人本監管的觸角延伸過去,要以金融業務活動主體人為主要的監管對象。農村信用社實行的是聯社、基層社的管理體制,點多面廣,戰線較長,信息傳遞容易衰減,不管理人,就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風險。把好進入用人關,加強員工的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構筑農村信用社風險防范的長效機制。
(四)建立風險防范預警機制,降低操作風險。
第一,增強員工風險意識。定期組織對員工進行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訓,增強員工依法辦事、合規操作意識。逐步探索高級管理人員市場化激勵約束手段,進一步強化其風險意識。第二,逐步完善風險防范體系,強化內部控制建設。農村信用社應盡快建立統一的操作風險防范體系,明確各部門、各崗位職責,形成一個良好的定期監測和控制制度。整合、梳理現有內部管理制度,統一業務標準和操作要求,務求涉及各項業務流程和各個操作環節,覆蓋所有的部門和崗位。完善層級授權體制,通過授權、授信明確各部門、各基層社、各崗位的職責權限。加強崗位之間的制衡,強化相互制約的經營管理及決策機制,規范決策程序,杜絕任何部門或個人獨立完成某項業務而不受監督和制約的情況發生。堅持和完善強制休假和崗位輪換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輪崗和崗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