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于中西醫助理醫師考試:脊髓灰質炎的病原學,是無憂考網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又稱“小兒麻痹癥”,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熱、上呼吸道癥狀、肢體疼痛,少數病例出現肢體弛緩性癱瘓為特征。
我國在明、清兩代有類似本病的記載,稱為“小兒驚癱”。近年來普遍采用疫苗預防后,發病率已顯著下降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病原學
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es)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直徑為20~30nm,內含單股的核糖核酸,無包膜。在電子顯微鏡下呈園形顆粒狀。大量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腦部,在鼻咽部、腸道粘膜與淋巴結內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Ⅰ、Ⅱ、Ⅲ3個血清型,型間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可用人胚腎、人胚腫、猴腎及Hela細胞等培養。
脊髓灰質炎病毒耐寒,低溫(-70℃)可保存活力達8年之久,在水中,糞便和牛奶中生存數月,在4℃冰箱中可保存數周,但對干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凍干燥法保存。為耐熱。60℃30分鐘可使之滅活,煮沸和紫外線照射可迅速將其殺死。能耐受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對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漂白粉等敏感,可將其迅速滅活。
目前對脊髓灰質炎病毒已采用新的命名方法。病毒鑒定應包括型別、國家(或城市)、毒株號碼及分離年限(如P1中國/1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