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綱》要求掌握的常見的18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于、與、則、者、之
《考試說明》中確定的18個文言虛詞;所謂“用法”就是某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及其所表示的語法關系,即詞性(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有些資料書把代詞也歸入虛詞范圍)
二、基礎知識。
1.文言虛詞的作用:漢語語法的主要表現手段是語序和虛詞而不是詞類的形態變化。文言虛詞的具體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①與實詞一道組成某些結構(如結構助詞“者”“所”“之”等)②聯系詞、詞組、句子乃至段落(如連詞、介詞、以及語氣詞中的發語語);③表示語氣(如語氣助詞、詞氣副詞);④修飾限制(如副詞);⑤稱代(代詞);⑥調整語序乃至規定語序(如:“唯利是圖”中用虛詞“是”將賓語“利”提到動詞“圖”的前面,就是調整語序;疑問代詞作賓語時一定位于動詞之前,這便是規定語序);⑦表示一定的聲音或使音節勻稱(前者如嘆詞,后者如音節助詞)。
2.見參考書。
3.復習重點:
1、分清虛實。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和虛化而來的,許多詞即可作為虛詞用也可作為實詞用。例如,“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虛詞“把”或“用”來解釋顯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據語境講成“率領”才符合當時諸侯之間的實情。
2.辨明詞義和用法。虛詞大多是多義的,要根據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前后兩個“乎”都相當于介詞“于”,但前一個應翻譯為“在”,后一個應翻譯為“比”
3.通曉古今。有的文言虛詞雖然在形式上唄保留了下來,出現在現代漢語里,但其意義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據,現在則用來表示結果。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兩個單詞,現在則是一個雙音詞。因此,只有通曉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釋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