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代碼、名稱: 947農村與區域發展技術綜合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值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試卷由試題和答題紙組成;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由考點提供)相應的位置上。
(三)試卷內容結構
考試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經濟學、農村發展概論。
(四)試卷題型結構
1.簡單題
2.案例分析
3.論述題
二、考查目標
課程考試的目的在于測試考生運用經濟學特別是微觀經濟學原理解釋和分析農業部門的重大經濟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中國農村產業、農村文化教育、農村人力資源、農村社會保障事業、農村財政金融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業推廣機制創新、農村社區組織建設與農村發展的相關關系的掌握。
三、考查范圍或考試內容概要
農業經濟學部分
第一章 農業的生產要素
農業生產要素的構成
農業土地
農業勞動力
農業資本
農業技術進步
第二章 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概述
家庭農場的幾個理論問題
中國家庭農場
第三章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概述
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第四章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概述
農業合作經濟基本理論
農業合作社原則與合作制
我國農業合作經濟的實現途徑
第五章 農產品的需求與共計
農產品的需求
農產品的供給
第六章 農產品的市場與價格形成
農產品價格的形成
農產品價格的特征及影響因素
農產品運銷
農產品市場
各類農產品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第七章 農業關聯產業
農業關聯產業的概念
農業關聯產業的發展
第八章 農產品貿易與農業保護政策
農產品貿易的基本理論
農產品貿易規則
農業保護
第九章 農業現代化
農業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
農業現代化
改造傳統農業
中國農業現代化
第十章 農民收入與生活消費
農民收入及其不平衡性
農民收入的經濟理論與政策
中國農民收入問題
農民的生活消費
第十一章 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
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
可持續發展與人口理論
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
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模式選擇與戰略措施
農村發展概論部分
第一章 人本發展理論
人本發展的相關理論
人本發展理論與模型
人本發展理論在統籌城鄉發展上的應用
第二章 貧困與反貧困理論
貧困與反貧困的相關概念
貧困與反貧困的相關理論
中國典型生態區科技扶貧的實踐
第三章 可持續發展理論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
農村可持續發展理論
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第四章 參與式發展理論
參與式發展理論
農民的主體作用與參與式農村發展
社會性別與農村發展
第五章 增加農民收入與農村產業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減少收入分配不平等,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第六章 農民素質教育與農村發展
我國農民素質的現狀與農民素質教育的思路
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民素質提高
農民科技培訓與農民素質提高
第七章 農村人力資源與農村發展
農村人力資源的相關理論
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與農村發展
第八章 農村土地資源與農村發展
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的差異與特征
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
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完善
第九章 農村財政金融制度改革與農村發展
財政金融與財政金融制度
我國農村財政金融制度改革與農村發展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村發展
第十章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農村發展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基礎理論與制度框架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與農村發展
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與農村發展
農業保險與農村發展
第十一章 社區組織建設與農村發展
農村社區組織
社區經濟組織建設與農村發展
村民自治組織與農村發展
第十二章 農業推廣體系改革與農村發展
中國農業推廣體系改革的歷程與意義
中國農業推廣體系改革的主要成效與存在問題
發展多元化新型農業推廣體系的對策建議
第十三章 國內外現代農村發展模式
農村發展模式的基本要素
參與式農村發展模式
參考教材或主要參考書:
農業經濟學(第五版),鐘甫寧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農村發展概論(第二版),陶佩君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