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申論考試熱點:誠信問題
一、現象(問題及原因)
學術、文憑造假;考試作弊;貸款期詐;大學生還貸;合同期詐及履行;假冒產品及商標;
二、概括剖析
誠信問題既是社會道德問題,又是社會、經濟秩序規范運行問題。誠信失衡,導致公民道德素質滑坡,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秩序良好有效地運行,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加強誠信教育是"八榮八恥"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舉措。
三、措施對策
A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誠信教育作為"八榮八恥"教育的重要內容,樹立"講誠信是成業之本、做人之基"的理念;
B從法律和制度上制裁和約束不講誠信行為;
C大力宣傳講誠信知榮辱的好人好事,為全社會樹立榜樣的力量;
D政府、領導干部和國家工作人員要帶頭講誠信;
E從我做起、從現在作起,要求別人講誠信,自己要首先講誠信;
F依學校為依托,注重抓好青少年的誠信教育。
42、申論熱點:解決就業問題
就業狀況
2005年1~3月,全國共有110萬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完成全年500萬目標任務的22% ,其中4050人員29萬人,完成全年100萬目標任務的29%。全國共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32萬 人,比上年末增加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與去年底持平。 我國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在短期內不會根本改變,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和老工 業基地、困難行業、關閉破產企業、資源枯竭城市及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仍比較突出。下一步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已經制定的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政策,全力以赴完成今年的就業再 就業工作目標。主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進一步抓好就業和再就業計劃的落實,強化目標責任制和監督機制。
二是進一步抓好再就業扶持政策的落實。將于二季度開展“政策實效行動”,督促各地 采取整改措施,對政策落實難度大,工作進展較慢的城市進行重點督導。
三是充分發揮聯席會議作用,不斷完善有關政策操作辦法,同時及早下撥中央財政補助 資金。
四是進一步強化就業服務。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制度化、專業 化和社會化建設,將于二季度在全國開展“技能崗位對接專項服務活動”。
五是組織好高技能人才工作會議,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做 好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組織好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培訓。
六是積極探索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
43、申論考試熱點:房價控制
一、現象(問題及原因)
政府對房價控制不力(部分地區投資和投機性購房需求增長過快);住房保障體系不健全(個別地方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不能得到應有保障);房價上漲過快(各種哄抬房價,聯手壟斷房價,開發企業、中介機構等通過制造虛假信息哄抬房價,違反法律法規炒作房價特別是期房價格等價格欺詐行為都比較嚴重);經濟適用房的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供應與需
求脫節、戶型超標和開放商暴利、銷售環節上有漏洞、政策執行不到位)
二、概括剖析
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住房問題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對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問題,要充分認識其危害。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住房價格上漲過快,將直接影響城鎮居民改善住房條件,加重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負擔,不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增加了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雖然目前有些問題還只是m局部性和結構性問題,但如不及時加以控制或處理不當,不利于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并有可能演變為全局性問題,危害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影響社會穩定和和諧社會的構建,違背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要求。經濟適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對建立合理住宅供應體系,實現城市規劃布局調整,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滿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等方面的作用。體現經濟適用住房政策性和保障性要求,大力加強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管理,嚴格控制供應范圍和建設標準,促進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健康發展是各級政府控制房價的重要舉措。
三、措施對策
A進一步加強對房地產業的引導和調控。進一步發揮稅收、信貸、土地政策的調節作用。嚴格執行住房開發、銷售有關政策,完善住房轉讓環節稅收政策,有區別地適度調整信貸政策,引導和調節住房需求;
B科學確定房地產開發土地供應規模,加強土地使用監管,制止囤積土地行為;
C進一步打擊惡性炒房的投機行為,完善房地產業各項制度和法規,嚴格執法,強化房地產投資的資產審計,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D各級政府認識上要到位。各地特別是城市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老百姓的安居問題作為維護群眾利益的一件大事抓緊抓好。要把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控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納入工作議事日程,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E完善房地產統計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強房地產市場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時、準確地發布市場供求信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F加強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建設管理,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
44、申論考試熱點:資源能源
一、現象(問題及原因)
工業生產“高投入、低產出”;規模經營、科技含量低;社會節約意識差、浪費現象嚴重;資源開發、利用效益低;能源緊張、利用方式單一等
二、概括剖析
資源節約問題是關系人類生存發展,制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資源能源緊張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建設資源節約"是中共中央首次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的基本國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三、措施對策
A、提高宣資源節約傳力度,使基本國策深入人心;
B加強資源節約的科學研究、提高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開發利用新型能源;
C加大資源節約的資金投入和重點行業的治理;
D、加大執法力度、查處違法案件
E、實行審批、準入制度;,
F實行問現制,把資源節約控制完成指標列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范圍
45、申論熱點:環境保護有關問題
一、存在問題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存在問題如下:
(一)、環境破壞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來,環境保護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一些地方對環境保護監管不力,有的地方不執行環境標準,違法違規批準嚴重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有的地方對應該關閉的污染企業下不了決心,動不了手,甚至視而不見,放任自流;還有的地方環境執法受到阻礙,使一些園區和企業環境監管處于失控狀態。
(二)、環境技術開發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缺少原創性的開發,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集成。
(三)、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薄弱。我國大部分農村缺乏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廢水、廢氣、固廢(含危廢)沒有相應的處理設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環境的諸多因素仍然存在。
二、原因
(一)、相關部門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主要是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一些地方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只顧當前,不計長遠,考慮局部利益多,考慮全局和整體利益少。
(二)、企業技術開發投入嚴重不足,以企業為主體的環境技術開發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遲緩,科研、設計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擁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著名品牌、市場占有率高、能夠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優勢環保骨干企業隊伍。
(三)、政策體系不夠完善。引導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管理措施、機制和手段不足。
(四)、監管、處理、打擊、宣傳、教育力度不夠。
三、對 策
(一)、加強對環境執法的監督。形成群眾、政府主管部門、企業內部以及新聞媒體等多渠道的、多層次的監管機制,使監督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二)、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投入力度。創建多元化的產業投資環境。加大各級政府對環保產業的投資力度,拓寬投資渠道,建立完善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多元化環保產業投融資機制。
(三)、促進環境科技創新,提升環保技術水平。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
(四)、做好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建立“三廢”處理設施,進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五)、做好環境宣傳教育及培訓工作,提高公眾環保意識,鼓勵公眾參與環保活動和監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