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山西運城西瓜價格再創新低,一農用三輪車西瓜賣價在20~30元之間,平均每斤2~3分錢。面對嚴峻的西瓜價格走勢,有的瓜農不得不將瓜地翻耕,有的瓜農將西瓜直接拉到了垃圾場。在持續高溫的炎炎夏日,運城瓜農遭遇了近年來西瓜價格的冰點!
豐收在望,農民卻因為價格太低而賠錢,這種“多收了三五斗”式的豐收成了農民的巨大煩惱和心理壓力。聯想到“菜賤傷農”、“豬賤傷農”、“糧賤傷農”,為什么農民屢屢受到“豐收”的傷害?
不要一味指責農民腦筋不活、市場意識不強、風險意識很差,現有情況下,這些說法更像是推卸責任。一些基層管理者,在種種“傷農事件”中,是不是履行了國家指導性文件中的惠農、幫農措施?有沒有在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等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領頭羊作用呢?
如果當地管理者有強烈的重農思想,將農民農村問題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對于農民的經濟創收出臺相關的服務性指導,將分散的農民土地集約化種植,統一種植優良的西瓜品種,打出綠色食品的品牌和地方商標;西瓜上市后,有關職能部門進行統一銷售和販運,農民散兵游勇式的分散狀態被井然有序的組織行為取代,結局將大大不同。因為就在山西省內的一些城市,西瓜價格就在每斤O.5元左右。如果服務意識落實到了“三農”問題的刀刃上,“瓜賤傷農”問題是可以大大緩解的。
這兩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對農業實行了“多予”、“少取”的政策,中央“一號文件”從政策上為農民增產增收創造了條件。但在一些地方,這些深得人心的“三農政策”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服務農民的意識沒有跟上,熱衷于“面子”工程,而對于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的服務職能缺乏足夠的認識。特別是農業稅取消后,有的基層組織對農民的服務惰性在增加。
農業稅取消了,但基層組織的職能還在。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基層管理部門的服務職能不是要減弱,而是要加強,可以在農技培訓、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素質、提供市場信息、組織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大有作為,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惟有如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加快步伐,少走彎路。
“三農”問題不是吆喝一陣就行了,也不是出臺一些文件就可以了,對于農民需要、農村難題和農業話題,基層組織更要有實實在在的救助措施和政策通道,將農民當作親人,將“三農”問題當作經濟發展的必然,“瓜賤傷農”之類的老問題才有望得到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