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的西醫病因病理
1.前列腺素釋放增多 原發性痛經的產生與行經時子宮內膜釋放前列腺素(PG)水平較高有關。研究表明痛經患者子宮內膜和月經血中PGF2α。含量較正常婦女明顯升高,從而引起子宮痙攣性收縮而導致痛經。
2.精神、神經因素的影響 內在或外來的精神刺激可使痛閾降低。思想焦慮、恐懼以及生化代謝物質均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刺激盆腔神經纖維而引起疼痛。
痛經的中醫病因病機
病機主要為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則痛”;或沖任子宮失于濡養而“不榮而痛”。之所以隨月經周期發作,是與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變化有關。因為平時子宮藏精氣而不瀉,血海由空虛到滿盈,變化緩慢,致病因素對沖任、子宮影響表現不明顯。而經前、經期血海由滿盈到溢瀉,應以通為順。若受致病因素影響,沖任子宮阻滯,不通則痛;經血下瀉必耗氣傷血,沖任子宮失養則不榮而痛。痛經病位在沖任、子宮,變化在氣血,表現為痛證。臨床分類有虛實之別:虛證多為氣血虛弱、肝腎虧損;實證多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或濕熱下注等。
1.氣滯血瘀 素體抑郁,或情志不舒,肝郁氣滯,血行不暢,沖任經脈受阻,胞中經血壅滯,不通則痛。
2.寒濕凝滯 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感寒,嗜食寒涼,寒濕傷于下焦,客于胞中,經血為寒濕凝滯,溢瀉不暢而致疼痛。
3.濕熱瘀阻 素體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后攝生不慎感受濕熱之邪,與血相搏,留注沖任,蘊結宮中,氣血不暢,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氣機壅滯更甚,不通則痛。
4.氣血虛弱 素體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氣血虧虛,經行之后,血海愈空,胞脈失養,而致疼痛。
5.肝腎虧虛 素體虛弱,肝腎不足,或多產房勞,以致精虧血少,沖任不盛,經行之后,血??仗?,胞脈失養,不榮而痛。